而她在英國重新開始創作歌曲,大約一年後回到美國,並聘請好幾位當時頂尖的樂手助陣完成數首歌曲的錄製,據傳邁爾士基於舊情,還為她編曲、製作試聽帶,她的同名首張專輯《Betty Davis》終於在1973年問世。
之所以說「又是」,是因為關於邊境、無證移工、移工之路的相關書籍琳瑯滿目,每一本都不乏無證移工的親身經歷和證詞。這裡所謂的「以人為中心」,指的是從人類的立場和視角去開展書寫和知識的積累。
這裡所謂核心的問題指的是,即便有著各種各樣的證詞,甚至也有記者和移工隨行,但正如作者德里昂於書中所言,這些都沒有辦法真正還原,踏上那條移工之路的人們,到底在旅途中遭遇了什麼?即使研究者/報導者真的和無證移工一起踏上這條路甚至走完全程,研究者/報導者的現身都將使得這趟旅程和一般無證移工所經歷的旅途截然不同。德里昂採用多物種民族誌(multi-species ethnography)的觀點書寫本書,不僅為美墨邊境的研究帶來了嶄新的視角和討論的空間,也彌補了以上兩種視角的盲點。人類是和很多不同的物種、存在,乃至於非生命體互動,才構成了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因此,不論是討論社會的結構、人的動機、生計活動等等,都是以人為書寫的中心。傳統的民族誌書寫,不管是哪一個學派的人類學者、使用怎樣的理論路徑,在書寫民族誌的時候都是以人為中心。
不過,在閱讀這些學術著作或者報導文學的過程中,仍然無法企及或是處理一些核心的問題。另一方面,側重於微觀視角的研究則強調移工的經歷,透過訪談無證移工和他們的家人,研究者重現了這些踏上移工之路的人沿途所遭遇的艱辛和危險。山羊努比亞中,最為努比亞的努比亞,在茫茫草原中,緩慢靠近人類,原本應該保持不被發現的距離,才是牠們的天性,但舔過鐵骨釘的後代努比亞,也許曾經有被人類摸過乳房的記憶,所以牠的草食動物的心臟,才特別大顆。
這批怕生的山羊,躲在草林的陰影中,等待柴油引擎的聲響離開,而努比亞,聽見了人類孩子的呼喊聲,牠知道,人類的弱點,因此牠願意走到煙墩山的醒目處,對著空曠的海面,咩咩叫著。努比亞意識到,人類不跑,是因為人類擁有主宰的自信。牠們看見人類坐在平時補充鹽分、矽礦物的磚頭上,搧風、聊著過去。鹽風使半數羊群於交配期前死亡,專家登島後,確認為山羊倒冬,通知飼主後,置礦磚、舔磚於島上,才減緩死亡。
同時,他也發現人類的弱點。約民八十年,一人登島上,放牧努比亞種山羊,派遣專人乘船,於此看顧,嗣後,此人亦離開西吉嶼,獨留羊群棲息島上。
據聞,冬日研究計畫即將結束前,一女研究人員起床時,看見四隻努比亞羊不畏生,舔舐帳篷鐵骨丁,直到日中。其中,大約有二十隻個體,有乳房癌的末期症狀,致使無法生育、哺乳。努比亞發現,人類會把一切的事物,都當成人類,草原是、廢廟是,甚至西吉嶼本身也是。傍晚,對於島上的羊群,是個喜訊。
山羊的死亡過程如下:先是母體衰弱,造成不正常消瘦,一小群體內會小機率地罹患肺炎,第一代努比亞,適應不了島的環境,牠們易驚,西吉嶼的北面有崖,冬雨淋濕,鹽氣湮湮,死亡的個體起初發出痛苦的咳音,後呼吸困難,急奔而亡。遠方的漁船再次來臨,接走了大批來訪的人類。文:陳泓名 湖骨 1/西嶼牧羊 民六十七年,七月下旬,村人悉數遷離,隔年併入東吉村。民八十年,第一代羊群,數量約莫四十餘隻,專船分成三批,抵達西嶼。
因為看過難過的山羊,所以一輩子都會記住努比亞研究人員抵達後,進行為期半年的野外族群數量調查,起初,羊群見人便奔,研究人員不敢妄動,於五十米外分類族群,其餘時間調查排遺、死亡個體以及分布。
其中,大約有二十隻個體,有乳房癌的末期症狀,致使無法生育、哺乳。山羊努比亞中,最為努比亞的努比亞,在茫茫草原中,緩慢靠近人類,原本應該保持不被發現的距離,才是牠們的天性,但舔過鐵骨釘的後代努比亞,也許曾經有被人類摸過乳房的記憶,所以牠的草食動物的心臟,才特別大顆。
同時,他也發現人類的弱點。多是東吉村的居民,在該島南方之破碎珊瑚海岸,裝上防撞保麗龍,靠岸垂釣,山羊就跟遷走的屋居相同,無主、野放,以及任憑自生。牠明白之後,同時也產生了疑惑,為什麼這麼長久以來,自己的祖先,都要驚跑呢?努比亞只看過壽命將盡、口腔潰爛而瘦弱而死,或者在北面山崖摔斷了腿導致脫肛的同族,但是除此之外,牠們只需要對人類跑而已。遠方的漁船再次來臨,接走了大批來訪的人類。努比亞發現,人類會把一切的事物,都當成人類,草原是、廢廟是,甚至西吉嶼本身也是。文:陳泓名 湖骨 1/西嶼牧羊 民六十七年,七月下旬,村人悉數遷離,隔年併入東吉村。
據聞,冬日研究計畫即將結束前,一女研究人員起床時,看見四隻努比亞羊不畏生,舔舐帳篷鐵骨丁,直到日中。第三代的活力更盛,牠們占據了島中繁花茂盛的廢棄聚落,走進屋內,破碎的矮牆中,舔著掉落在地上的磚瓦破片,只要三指能捏起來的青草,努比亞們便會一點一滴地慢慢將它們磨盡。
約民八十年,一人登島上,放牧努比亞種山羊,派遣專人乘船,於此看顧,嗣後,此人亦離開西吉嶼,獨留羊群棲息島上。山羊的死亡過程如下:先是母體衰弱,造成不正常消瘦,一小群體內會小機率地罹患肺炎,第一代努比亞,適應不了島的環境,牠們易驚,西吉嶼的北面有崖,冬雨淋濕,鹽氣湮湮,死亡的個體起初發出痛苦的咳音,後呼吸困難,急奔而亡。
其中,就只有不甘心的漁夫,才會大老遠地跑來這裡釣魚。孩子溫柔地摸著牠,儘管不是讓努比亞很習慣,但是牠仍然默默感覺這個生物。
第一代的山羊為適應居所,將自己藏於西南部的煙墩山凹間,而第二代之後的努比亞,為追逐更多的嫩草,並且舒緩族群對環境的壓力,活動的範圍更往西北邊的山原聚落。冬日,牠們便在廢廟中,找避風的所在,個體死亡時,會回到南邊的麒麟塔,該處草長地遼闊,臨終前,看見遠方烏雲密布,或者白雲層疊,都能帶來生靈上的寬慰。捨棄將軍嶼和桶盤嶼附近的魚場,來到七美、望安。孩子對著吃著草的努比亞說。
其中,在第二代羊群年老,壽命將屆前,該女研究員仍登島數次,委託東吉村漁民駛小船,靠岸看羊,據該船長描述,「沒有見過那麼怪的事情,以前到上面釣魚,羊就只是遠看,根本不會親人,但是那個女生就好像是飼主一樣,能夠翻牠們的耳朵,看牠們的乳房。在山羊努比亞的眼中,那是牠們第一次看見如此大量的人類,遠遠地,在人類蹣跚爬上砂礫石灘地時,牠們各自奔散,羊的天性就是不停地躲避、奔跑,並且以此存活。
努比亞意識到,人類不跑,是因為人類擁有主宰的自信。而今,擅自登島者,將會被懲以刑罰,只有二○一七年,大選過後的隔年,離家四十載的西吉嶼居民,帶著未曾踏過家鄉的孩子們,乘著一艘艘小舢舨,回鄉祭祖、野餐。
鹽風使半數羊群於交配期前死亡,專家登島後,確認為山羊倒冬,通知飼主後,置礦磚、舔磚於島上,才減緩死亡。」 西吉嶼島沉靜了很多年。
因為看過難過的山羊,所以一輩子都會記住努比亞。」 不知真假,但父母則是嘗試修正他的話。無論如何,努比亞第一次明白,原來人類可以在海上居住,從遙遠、不可能站立的大水上,帶著這麼虛弱的年老同族,回到自己的故居,偉大的人類,能夠做到如此偉大的事。該大學這個計畫持續了兩屆,第三屆因颱風無法舉辦,自此便無新的召集人,登島紀錄因此中斷。
牠們看見人類坐在平時補充鹽分、矽礦物的磚頭上,搧風、聊著過去。民八十年,第一代羊群,數量約莫四十餘隻,專船分成三批,抵達西嶼。
孩子問:「山羊,為什麼在這裡啊?」 他的父母回頭問更老的同族,祖母說:「政府逼走我們時,他們就把山羊運過來了。人類的孩子發現了牠,怯生生地,與人類的父母靠近牠。
第二代羊群逐漸繁碩,增至五個家族,共一百五十隻。這批怕生的山羊,躲在草林的陰影中,等待柴油引擎的聲響離開,而努比亞,聽見了人類孩子的呼喊聲,牠知道,人類的弱點,因此牠願意走到煙墩山的醒目處,對著空曠的海面,咩咩叫著。